机关绩效考核的核心矛盾在于“考什么”与“如何考”。传统“德能勤绩廉”框架虽覆盖面广,但因指标笼统抽象、针对性不足,导致评价结果难以真实反映工作实效。例如公安部门常出现执法岗位绩效指标未细化、“多做少做一个样”的现象。更严峻的是,部分单位为应对考核压力陷入数据扭曲:检察官因“案-件比”指标不敢退回需补充侦查的案件;基层为完成不捕率指标,要求公安机关移送本不构成批捕条件的案件充数。
科学指标设计需遵循三大原则:
1. 差异化分层:根据岗位特性定制指标。如医疗领域可设置“科研成果转化率”“疑难病例解决率”,教育系统则侧重“教学质量评估”“山区教育覆盖率”。福州市在高新区考核中增加“高新技术企业年增长量”权重,对生态保护区则取消GDP考核,强化绿色发展指标。
2. 动态调整机制:定期审视指标适用性。最高检取消“案-件比”“认罪认罚适用率”等引发行为异化的指标,正是不当考核纠偏的典型案例。
3. 定量定性结合:对难以量化的服务类岗位,引入360度考核法,综合上级、同级、服务对象评价。例如机关事务管理局将“物业服务满意度”“故障维修及时率”纳入评价体系,避免唯数据论。
差异化管理:从“均码考核”到量体裁衣
区域差异化实践是近年改革亮点。陕西渭南市临渭区将编制人数与绩效总量挂钩,强化编制约束力;四川凉山州对科研教学岗位单列“科研成果转化奖励”,激发专业人才活力。教育领域推行“一降三增”模式:降低基础工资比例,增设职称补贴(初级300元至正高1000元梯度)和山区津贴,河南三门峡市更将班主任津贴按班级数动态调整。
职能分类考核同样关键。*联邦采用PART工具(项目评估等级工具),将项目分为7大类,每类定制25个问题评估绩效。国内可借鉴此思路:对窗口服务部门考核“群众满意度”“审批时效性”,政策研究部门则侧重“政策转化率”“调研深度”。福州市对95家单位实行分类考核,避免“一套指标衡量所有部门”的弊端。
⚖️ 结果应用机制:打破考核与激励的壁垒
考核结果若未有效转化,易陷入“为考而考”的形式主义。当前机关事业单位普遍存在两大症结:
改革需强化双轨驱动:
1. 正向激励多元化:广东机关事务管理局将绩效考核结果与物业收入达标率(≥85%)、后勤服务满意度(≥95%)绑定,达标单位获预算倾斜。医疗领域试点“两个允许”政策,云南楚雄州允许基层医院将医保结余资金纳入绩效分配,医务人员收入平均提高5%。
2. 负向约束刚性化:福州市对考核“差”等次单位全市通报批评、效能约谈,结果抄送纪检部门。同时推行“督帮一体”机制,市效能办协同发改、统计部门分析落后指标成因,定向帮扶整改。
技术赋能方向:从数据孤岛到智慧考核
信息化平台建设是破解考核碎片化的利器。广东机关事务管理局推动办公用房管理“全省一张网”,通过权属登记数字化解决资产闲置问题(闲置率压降至≤20%)。*联邦建立ExpectMore网站公开所有项目评级,公民可查询绩效要点与改进措施,此做法值得国内借鉴以提升透明度。
算法模型优化能提升考核前瞻性。京东将配送速度而非交易额纳入核心指标,通过物流效率优化带动整体增长。机关考核可引入类似逻辑:对数据分析部门考核“数据产品使用率”(如报表点击率、预警响应速度)而非简单需求处理量;*通过跨部门优先目标(CAP)协调职能交叉领域,如“提升服务客户体验度”由多部门协同达成。
结论:向效能型、发展型考核转型
机关绩效考核的本质是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映射。当前改革已从单纯“控制成本”转向“提升效能”,其成功依赖于三大支点:
未来需进一步探索可持续发展指标的应用,如公共服务韧性、政策创新容错率等;同时借鉴意大利“绩效周期”模式,将目标设定、资源分配、绩效评估、结果报告形成闭环。唯有将绩效考核从“管理工具”升维至“治理引擎”,方能真正激活机关效能,回应高质量发展诉求。
> “绩效考核不是你考什么,就得到什么;而是你如何考,决定了组织成为什么。”
> —— 现代管理理论在公共治理中的再诠释
转载://www.ibid2.com/zixun_detail/407408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