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了解并贴近员工
作为企业管理者,充分了解员工是其职责之一。每一个员工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,对自己了解容易,对他人则需要时间和耐心去了解。充分理解员工是个复杂的任务,但也是顺利展开工作的基础。中国有句话说得好,“士为知己者死”,意指忠诚于理解自己的管理者,管理者的水平可以从能否充分理解员工中体现。了解员工的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:初级阶段的了解包括员工的背景、兴趣、专长等基本信息;中级阶段则是预测员工的反应和行动,为他们提供及时的支持和帮助;高级阶段则要求管理者知人善任,使每个员工在其岗位上发挥*的潜能。管理者与员工之间需要相互了解,建立心灵上的默契,这对中小企业的管理者来说尤为重要。
二、倾听员工的心声
中小企业管理者常有强烈的个人主张,这有助于快速解决问题,但同时也有可能让管理者一意孤行,忽略他人的意见,导致决策失误。倾听员工的心声是团结员工、调动其积极性的重要途径。当员工失去工作热情或面临问题时,作为管理者应耐心听取他们的想法,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,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帮助。对待犯错误的员工也应采取同样的方法,给予解释的机会,而不是一味指责。
三、管理方法要不断创新
管理员工如同驾驶汽车,需要时刻关注路面和指示器的变化,做出相应的调整。对于中小企业的管理者来说,他们面临的挑战更大,不仅要遵循基本的管理框架,还要灵活应对各种情况。随着环境的变化和员工的变化,管理者必须不断采用新的方法来处理新的问题。这需要超越常规的思维和能力。例如,在福特公司的经营思想日渐保守的时期,公司业绩下滑严重。当艾柯卡担任克莱斯勒总裁后,他积极开拓创新,激发员工的积极性,使公司成功扭转了局面。
四、用人之长,量才适用
在企业的人事考核表中,除了评估员工处理事务的正确性和速度外,更重要的是观察每个员工的长处,并根据其特点安排适合的工作。观察员工在工作过程中的态度、速度和准确性,以真正评估其潜能。只有如此,管理者才能有效地管理员工,推动事业的发展。
五、权威比权力更重要
对员工的管理最终要落实到员工的服从。这种服从可以来自权力和权威两个方面。管理者的地位高、权力大,员工的服从往往来自权力。管理者的德行、气质、智慧、知识和经验等人格魅力,也能使员工自愿服从其领导。对于一个企业的管理者来说,特别是管理比自己更优秀的员工时,人格魅力形成的权威比行政权力更为重要。
六、允许员工犯错误
现实世界中充满了不确定性,在这样的环境中做事不可能事事成功。一个人能多做正确的事、少做错误的事,就是一个优秀的人。作为管理者,若要求下属不犯任何错误,可能会抑制他们的冒险精神,使其缩手缩脚,失去可能成功的商机。冒险精神是企业家宝贵的一种素质,需要勇气和资本。鼓励员工理性地冒险、创新、抓住商机是管理者的责任。当下属冒险犯错时,不应过多指责;当冒险成功时,应给予赞赏和相应的回报。
七、引导员工合理竞争
在中小型企业中,员工之间的竞争是存在的,包括正当竞争和不正当竞争。正当竞争是采取正向攀比的积极方式,不正当竞争则是采取不正当手段制约、压制或打击竞争对手。作为管理者,关注员工心理变化、适时采取措施、防止不正当竞争、促进正当竞争是其重要职责。建立正确的业绩评估机制、以工作实绩评估能力、避免人际关系影响评价是其中的关键。建立正常的公开信息渠道也是必要的,让员工多交流、意见正面沟通。
八、激发员工潜能
(2)小型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工作重心可能包括:社保管理、薪资发放以及招聘简历筛选等。多数时候的工作重心会聚焦在员工关系、招聘以及薪酬三个方面。
(3)为了构建完善的人力资源体系,首先要确保基础核心工作的服务质量。在互联网+时代背景下,更要坚守初心,巩固基础。
二、在初期阶段,首要进行的基础工作预计需要两到三个月的时间来梳理,以确保企业人力资源基础工作的平稳开展。
1、深入理解并融入企业的文化精髓,包括决策方式、领导风格、沟通形式以及工作氛围等。这需要人力资源部门人员具备人际敏感性、独立思考能力以及学习能力。
2、密切关注企业的运营状况,明确现阶段人力资源的关键需求。通过与老板和员工的频繁沟通来了解需求,平时要多听、多看、多走、多想。
3、针对企业存在的突出问题,优先解决最关键的三个问题。主要矛盾不超过七个,如果能够同时解决七个以上问题则表明工作成效显著。个人罗列的可能的关键需求包括:
(1)基础制度的建立与完善:如人事审批权限、岗位设置与编制、考勤管理、入职流程(包括劳动合同、人事档案等)、在职管理(试用/转正、入职培训等)以及印章证照/证明等。
(2)招聘工作的优化:更快速、更准确地找到合适的人才。
(3)薪酬福利体系的完善:包括薪资计算与发放、社保公积金管理等。
三、实施模块化关联操作,预计至少需要六个月时间形成制度框架及工具,并不断进行循环改进。这需要对企业经营状况、治理结构、资源、文化以及产品有深入的了解。需要制定中长期的人力资源规划目标,主要工作包括:
建立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系统。这一系统是对企业的人力资源需求与供给进行分析、预测和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。它着眼于为实现企业的经营战略目标预先准备所需人才,并为人力资源管理活动提供指导性的建议。这包括核查现有人力资源状况、分析人才开发使用情况、预测未来人力资源需求、制定匹配政策以及确定具体的行动计划或对策措施等。
根据中国的培训网资料,管理人员培训课程的设置可以考虑以下几个方向:明确公司的经营目标和方针、培养领导能力和管理才能、提升协调沟通能力等。管理人员应坚持为下属提供支持和机会、适当分派工作、得到下属的理解和衷心支持等标准。而管理人员则需要具备相关工作的知识、掌握公司管理方法、熟练掌握教育培训技术以及培养领导者应具备的人格等条件。
转载://www.ibid2.com/zixun_detail/139962.html